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归根结底是皇帝与权臣的斗争,历朝历代的宦官都是皇帝扶持起来的对抗权臣的,不同的是,东汉皇帝勉强能控制宦官,唐朝皇帝后来就完全控制不住宦官,而明朝由于权力更合理,宦官看起来势力大,其实扳倒非常容易。
自秦始皇开始,中国历史就进入中央集权时期,由皇帝一人掌控天下的决策权,皇帝只有一个人,而天下的事务又太多,所以大臣要替皇帝分担政务,在秦朝是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西汉起初也是,汉武帝时期设置内外朝,在三公的基本上增设尚书台,等于是把丞相权力架空了。
东汉继承了尚书台制,不设丞相,以尚书令执掌尚书台来处理政务,三公依然存在,但已经变成了虚职,没有实权,成了摆设,直到东汉末年,曹操才恢复丞相制,他恢复的目的是为了篡位。
东汉的政治中心就是尚书台,皇帝有绝对的决策权,谁控制了尚书台,谁就掌控了政权。
东汉宦官
从西汉开始,皇帝就喜欢就用外戚,一方面是用人制度尚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外戚用着放心,汉武帝用卫青和霍去病,其实就是用外戚,这两人成为西汉帝国武装部队的头号和二号领导人。
皇帝父系亲戚是不敢用的,从血缘上说,与皇帝的血缘过于亲近,越亲近就越有继承权,这些皇帝父系的亲戚一旦掌控军政大权,那就有可能篡位。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明白这个基本道理,对于皇族宁愿外放封王,也不会重用,你看曹丕把亲兄弟曹植迁来迁去,就是为了防止曹植在一个地方久了坐大。
父系亲戚不能用,只能用母系亲戚了,也就是外戚。
而那些靠察举制推荐上来做官的士人,皇帝不是太相信,皇帝宁愿相信外戚,也不会相信士人。
西汉就是被外戚王莽篡了位,东汉为什么不防备外戚?
东汉宦官与小皇帝
起初皇帝是防备外戚的,比如光武帝刘秀以及明章二帝,几代之后,由于皇帝年幼,必须由太后临朝称制,太后是个女人,居住在后宫之中,本来是不能到外朝来的,即使是临朝称制,也需要用一道帘子与大臣隔开来,这也就是垂帘听政的由来。
主少国疑、太后临朝,只要形成这样的局面,外戚一定会被重用。
因为太后只相信自己的亲戚,不相信外人,这个传统从西汉就开始了,吕雉称制时,重用吕氏族人,汉文帝母亲薄姬成为太后,为了让家族显贵,薄太后把兄长的女儿嫁给刘启,窦漪房成为太后,窦氏一门开始显贵,窦太后还干涉朝政,要求汉景帝任命窦太后的侄子窦婴为丞相。
到了东汉,这种情况还是一模一样,太后要么不临朝称帝,一旦临朝称帝,一定会提拔娘家亲戚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太后居住在后宫之中,一定把自己的娘家亲戚封为高官到前朝执政,才能形成太后的绝对权威,以便控制朝政。
东汉太后与外戚
东汉所有的外戚权臣都是太后提拔起来的,这个隐患都是太后埋下的。
东汉自汉章帝去世之后,就陷入了怪圈,皇帝寿命不长,导致新继位的皇帝年龄特别小,不能理政,只能由太后临朝称制。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不能像汉武帝一样设置辅政大臣?
因为汉武帝设置的辅政大臣最终也是失败的,他设置了四个大臣,由于政治斗争,这四个人到最后只剩下一个霍光了,就变成了权臣专权,这样更加危险,霍光掌控时,霍氏家族一门全部显贵,掌控了朝廷军政大权,差一点就能改朝换代。
两权相害取其轻,既然都有风险,还不如选择自己的亲戚来执政,于是外戚一直在两汉的政治舞台上活动。
汉章帝去世后,汉和帝继位时只有10岁,窦太后临朝称帝,重用自己的哥哥窦宪,就是燕然勒功的那个窦宪,虽然他打击匈奴立下大功,但为人却是嚣张跋扈,强买公主的田园,刺杀皇族刘畅,在朝廷之中一手遮天。
东汉频出小皇帝
汉和帝渐渐长大后,面临尴尬的局面,临朝称帝的窦太后是他法律意义上的母亲,窦宪已经掌控朝廷军政大权,汉和帝想扳倒窦宪,必须要有自己的亲信,而且必须掌控军队。
汉和帝为了扳倒窦宪,联合了士人丁鸿、宦官郑众,控制兵权后,收回窦宪大将军印信,逼窦宪自杀,窦宪一死,汉和帝亲政。
《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郑众迁大长秋。帝策勋班赏,众每辞多受少,帝由是贤之,常与之议论政事,宦官用权自此始矣。
宦官郑众因为协助汉和帝铲除窦宪有功,升任大长秋。汉和帝依据功勋分封赏赐,郑众推辞多而接受少,皇帝因此认为他贤能,常与他商议政事,宦官专权的局面自此开始。
汉和帝封赏郑众被认为是东汉宦官专权的开始,实际上郑众是个正直的人,没有依附窦宪等外戚,对皇帝又表现出忠心耿耿。
相对来说,皇帝宁愿相信宦官,也不相信朝臣和外戚,因为宦官依附的只有皇帝,是皇权的衍生品,没有皇帝就没有宦官,宦官没有后代,又不能传承权力,古往今来从来没有宦官专权并成功篡位的,只有朝臣和外戚有可能篡位,这也是皇帝信任宦官甚于士人和外戚的原因。
最典型还有汉桓帝刘志,他也是幼年继位为帝,梁太后临朝称帝,外戚梁冀掌控朝政,他比窦宪更加跋扈,梁冀连皇帝都敢毒杀,汉质帝就是被梁冀毒死的,朝中大臣称不如意,就被梁冀杀死。
皇帝相信宦官,也不相信外戚
汉桓帝长大之后,为了夺权,在厕所中跟5个宦官秘密地歃血为盟,之所以是秘密,因为满朝都是梁冀的耳目,为了避人耳目,只能躲在厕所中密谋,汉桓帝采用与当年汉和帝类似的办法,让宦官具瑗率领北军五校与司隶校尉张彪一起包围大将军梁冀的府邸,将整个外戚集团一网打尽。
事成之后,这5个宦官被汉桓帝封侯,这也开了宦官封侯的先例,到汉灵帝时期,皇帝信任十常侍,宦官势力更加强大,同时在桓灵二帝执政时期,皇帝与宦官联合发动了党锢之祸,打击士人结党,并禁止了一批士人终生参政。
士人对宦官恨之入骨,何进后来被宦官诛杀,袁绍就率军杀入皇宫,把宦官全杀了,引发东汉末年的乱世。
为什么东汉的“外戚与宦官专权”为何成为死循环?
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老皇帝寿命较短,新皇帝继位时年龄很小。
二是外戚执政是西汉就流传下来的传统,皇帝更信任宦官。
东汉皇帝超过40岁的只有三个人,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献帝刘协。
除了这三人之外,还有五位成皇帝,分别是:汉章帝刘炟(32岁)、汉和帝刘肇(27岁)、汉安帝刘祜(32岁)、汉顺帝刘保(29岁)、汉桓帝刘志(36岁)、汉灵帝刘宏(34岁)。
剩下的还有5个未年皇帝,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很低,远低于西汉,除了三个年龄超过了40岁的皇帝之后,其他皇帝的继承人多半是未成年人,想想也知道,二三十岁的皇帝就去世了,他们的儿子能有多大年龄?
只要皇帝是未成年人,就是太后临朝称制,外戚掌权,一定是走这条路,没有别的路可走,这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导致的。
东汉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
两汉的太后很喜欢干政,而且喜欢分封娘家人,从吕后开始,就是这样,一直到末代的何太后,何进同样是外戚,他要是不被宦官所杀,刘协长大了会跟汉桓帝一样依靠宦官夺权,还是重复历史。
这是两汉的传统,因为外戚干政,所以皇帝不信任外戚,甚至也不信任士人,党锢之祸其实就是皇帝打压士人,但是士人把这事怪罪到宦官头上,没有皇帝同意,宦官也做不成这事。
外戚与宦官的政治斗争,其实就是皇权之争,或者说皇帝与外戚的政治斗争,除非每一个继位的皇帝是成年人,可以直接掌控朝政,不管干得好还是干得坏,成年人都能决策,未成年人就不行,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影响皇帝寿命的原因很多,比如近亲结婚,身体透支,沉迷酒色,早婚早育等等,这就决定了外戚专权,外戚不可能永远专权,当皇帝长大了,就是夺回权力的时候,皇帝寻找宦官的支持,消灭专权的外戚集团,东汉的历史就一直这样重复。
富灯网-股票配资官网技巧-比较出名的配资平台-专业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