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入职4年多以来,我一直在进行思政领域的深度报道,用镜头与文字记录青年成长轨迹,见证了思政教育发展变革,聆听了不少青年成长故事。
回顾这些年来遇到的采访对象,他们之中有党的二十大代表、郑州大学思政课教师周荣方;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蔡家岗中学音乐教师麻小娟;还有微信通讯录里新增加的上百位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他们虽然有不同的年龄、职业,但总能从他们身上收获感动,挖掘出鼓舞人心的故事。
2023年在河南鹤壁三家村的采访,让我对“新闻在场感”有了深刻的认识。为记录95年村支书张桂芳的日常,我背着相机在三家村里“泡”了一整天,《95后“网红”村支书张桂芳:用年轻人的方式解决农村问题》因真实感成为“爆款”,被教育部“微言教育”等公众号、数十家媒体转载。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当记者的脚印与采访对象的生活轨迹重合时,文字才会有穿透屏幕的力量。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后,我第一时间奔赴河北曲周。在田间蹲守2天,扛着设备跟拍张福锁院士与师生的科研日常,发出的1条独家视频和1篇深度稿件。看着和自己几乎同龄的农学专业学生,他们戴着草帽、皮肤被晒得黝黑,我突然理解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意。我想,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也许正是让这些沉默的奋斗被看见。
“带着泥土气息”的青春故事总能打动人心。2023年,我对在央视网络春晚上唱《倔强》的“海嘎少年”乐队进行了一次专访。我把他们邀请到中青大厦,看到贵州山区小学的孩子们用吉他弹唱时,我的眼眶瞬间变红了。正是因为80后青年音乐教师顾亚选择留在大山,才托举起了乡村孩子们的梦想。后来,这篇《大山里的“摇滚梦”》引来阿里公益捐款。像这样的青年榜样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厦门大学听障博士毕业生赵蚰竹、00后辽宁舰操舵兵王心仪等等。
作为新闻专业出身的记者,我深知思政报道的特殊性。这些年,我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与高校教师交流,在《思政教育需要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等专访中,尝试将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表达。面对“理论专业性”与“新闻可读性”的平衡难题,采用以青年视角切入、用故事细节支撑、借专家观点升华的写作方法。《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何避免“走过场”》一文,通过学生困惑、教师对策、专家分析的立体结构,成为高校实践课的参考文本。
从全国高校思政课堂到云南边境的国门学校,从科技小院的试验田到高校话剧社的后台,我庆幸自己能记录这些与青春有关的热望。正如一位理论宣讲团成员所说,“我们讲的是同龄人能共鸣的信仰”。我想,能遇到这么多新时代好青年,无比幸运。也正因为有他们,我才能书写更多有温度、有筋骨的时代故事。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富灯网-股票配资官网技巧-比较出名的配资平台-专业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